浙中地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FORM AND SPACE TRANSFORMATION OF COURTYARD HOUSE IN THE MIDDLE AREA OF ZHEJIANG

项目地址: 浙江省东阳市
研究支持: 东阳市委办公室、东阳市人民政府
研究作者: 朱枫
指导老师: 李立
 
摘要
      本文着眼于东阳地区传统单元式的“聚居空间”,选取了该地区最具有典型性的三个村落为研究样本,以传统的单间单进院落(包括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整体研究。在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和广泛的田野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的方法,从“形”和“时间”两个方面将不同时间出现的住宅分成14种主要类型,整理出其形式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通过分析各类型住宅在演化过程中,其形式特征放弃与增加的先后,整理出这些特征变化背后影响因素的消长。最后总结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在时间维度上作用关系的变化。从而全面系统的了解社会、文化、经济等非物质因素对物质形态特征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院落式住宅;形式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

研究目的
      东阳市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该地区的民居在几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的形制,然而随着快速的社会变迁,土地利用、城乡结构关系发生巨变,传统的院落住宅以惊人的速度在瓦解,住宅形式快速的转变。仔细观察这些新建的民居,能隐约的感受到与传统院落或多或少存在的联系,这些联系暗示了他们演变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引导它们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转变。
▼东阳市域城镇空间建设规划 左:近期规划,右:远期规划


      通过基础调研、整理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对现状各类住宅形式逐一梳理,找出东阳地区各种形式住宅的演变路径及其先后关系;
第二,通过对形式演变研究,探讨相对应的居住空间关系转变;
第三,最后探究引发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此消彼长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以便揭示作用于住宅形式与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时间
      院落式住宅经过周代“一堂二内”形式的过度以及秦汉时代合院民居形制的确定。到唐宋时期,这种以院落空间为核心围合的民居空间形式已趋完善,而后一直延续至明清达到鼎盛。 到了近代,民居的建筑形态以及空间形式都发生的巨变,所以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清末至今。

研究空间
      东阳民居起源、发展、成熟于浙江中部的东阳,它不仅仅局限于东阳本土的住宅形式,而是一整个建筑体系(图3)。北起湖州,南至处州(现为丽水市),东自嵊州、新昌,西到婺源、徽州的广大地区,所以对东阳地区民居的研究在浙中具有代表性;同时在宗族制度、耕读文化和风水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阳地区传统民居的营造表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在面对当代乡村发展新环境中呈现出诸多显著的新特征,因此,选择东阳地区的民居作为研究区域和对象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研究对象
      在区位上,本研究选择了东阳江平原发展区上人口大于3000的三个行政村——李宅,蔡宅和白坦作为样本。三个村庄内部居住形态丰富,且村域环境构成相似
▼李宅、白坦和蔡宅鸟瞰

      本研究以传统的单间单进院落式住宅为基本对象,同时包括了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类型。包括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住宅,解放以后产生的一条龙住宅以及现代兴建的新民宅。忽略官宦或是地主的精美大宅,对村落中沿街面因商业发展所产生的住宅形式亦暂不讨论。
▼李宅、白坦和蔡宅的村域环境


东阳地区传统的天井院住宅
      东阳地区传统民居平面形式多样,往往采用院落式的布局,基本布局形式多作内向矩形,堂、厢、屋、廊等基本功能元素围绕长方向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以天井为连接点,以厅堂为主轴线,围合成多样组合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整体性、向心性、封闭性和秩序性等特点。
通过筛选出样本村落中形式与空间结构完整的院落式住宅,结合东阳其他地区形制完整的院落式住宅,综合分析后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几类:

空间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使用

“十三间头”平面图 左:底层,右:楼层

通过分析“十三间头”,总结东阳地区传统院落式住宅的构成,基本包括了“间”、“井”、“堂”、“厅”、“披”几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分管不同的使用功能。
东阳地区传统天井院住宅空间要素构成


形式分类的依据
      本文将“形式”的概念运用到东阳地区传统院落式民居的研究中,是取其“外形及其空间构成”的意思。为了分析上的方便,将“形式”中的“外形”和“内部空间”分开来定义。在本研究中形式指的是控制住宅外观的造型因素,包括平面几何形式、平面尺度形式、高度形式、立面形式以及屋顶形式等;空间形式在本研究中指的是串联不同功能要素的空间结构,包括功能要素相对位置关系、功能要素的分化以及入口朝向等等。

      欲找出东阳地区住宅形式发展的逻辑关系,首先需要对现存住宅做出分类。直观的根据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对建筑进行一次区分,同时外观上的形式要素大多与本研究关于“形式”以及“空间结构”的探讨有关

类型总结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对样本内的民居做出一个大概的分类,总结出14种主要的类型。
东阳地区住宅的形式分类


形式演变的发展脉络
      依据形态演变的先后关系,将14种主要的类型在时间轴上进行排列,同时把他们演变的脉络表达成图8,并分成七个发展阶段。这七个发展阶段又可以分成如下三个大类:

东阳地区住宅形式发展关系图
(1)传统院落式住宅
      第一阶段:天井的产生及其发展,包括产生各种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三间头”组合产生“十三间头”的标准三合院落单元;在“十三间头”的基础上,在正屋对面的照壁另外增设五间倒座房,变形成了一个庭院方正的四合院,称“十八间头”。
      第二阶段:由于居住上移,建筑的二层逐渐产生各种形式的外廊。同时人口增多产生的宅内分户现象。竖向或者横向的分户,破坏了原本一体的院落空间,作为其分解的前兆。
(2)一条龙住宅
      第三阶段:基地竖向分割,产生联排式的条状住宅,院落空间瓦解。
      第四阶段:屋顶开始产生平顶化的现象,楼梯外置连接室外院落空间与平屋顶的平台。
(3)现代住宅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地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产生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加工性质的生产空间,一层空间被侵占导致堂屋以及部分居住上移动,体量局部高层化。
第六阶段:对室外空间进一步的争夺,导致廊院逐渐转化为内部空间;同时卫生间产生,厨房也逐渐转移到内部空间中。
      第七阶段:建筑整体高层化发展,产生大量的3~4层甚至5~6层的民房,坡屋顶的形式重新开始流行起来

空间结构演变关系
      对应形式演化,住宅空间结构发展的关系同样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以天井为中心组织空间
(2)以走廊为中心组织空间
(3)以客厅为中心组织空间

空间结构发展关系图


形式与空间结构特征的转变
      在形式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演变前后,不同类型之间形式与空间结构特征的不同,进而归纳出特征转变的规则,从而去观察相对应影响因素改变的规则。
      依照本研究对形式与空间结构的定义,可以将传统天井院住宅的形式与结构特征归纳成以下24点:


      本研究依据形式发展的先后,将每一个类型住宅的形式与空间结构的特征罗列出来,每个类型对应表达成一个饼状图。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1) “外形意向”、“立面形式”、“高度限制”、“尺寸规制”等与传统外形有关的特征在很早的阶段就被开始改变直至逐步放弃了。这几个特征都具有很大的韧性,虽然很早的时候这些特征就开始被改变或者局部放弃,但是都持续到后期才完全消失。
(2) “中轴线对称”、“房屋东南的朝向”、“天井院”、“门道”到了中期发生变化,这些特征多半与传统的伦理观念、风水、宗教等较深层的价值观有关,这些特征之前一直没有改变,直到产权分户后,基地的分割瞬间迫使这些特征发生转变。
(3) 而“外廊”、“堂屋”、“披屋”以及“厨浴的位置”等特征是集中在中后期转变的。服务性空间进入主体建筑之后,还经历了“由前往后移动”等变化。

影响因素的总结与分类
      从特征转变与影响因素的互动的图表中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影响形式与空间结构的因素总结成八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因素和地质因素;
(2)文化观念,即对空间与形式的解读:解放前包括以宗族礼法、位序位序观念和风水禁忌的空间观念,坡屋顶、马头墙、跌落起伏的形式观念;解放以后对于、开放、舒适等功能需求的空间观念,要求多开窗、欧式元素、外观高大等形式观念;
(3)社会组织关系:工业化以后,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地缘、业缘逐渐取代血缘网络;
(4)家庭及生活使用:包括家庭的规模包括家庭型态、人口数量、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地位关系变化,家庭的经济能力以及家庭中日常生活的使用与活动需求的转变;
(5)政治政策:如1964年,毛主席向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82年国务院出台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里关于“一户一宅”的宅基地面积限额制度,以及2012年东阳市制定的《东阳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2012-2016年)》等;
(6)经济与产业:包括以家庭为基础的小规模加工业发展,例如磁性材料、金银丝线、针织服装等;交通、通讯技术和营建技术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
(7)营建:包括材料的发展,例如青砖的发展、琉璃瓦的产生、红砖以及混凝土的应用;结构体系从砖木结构到素土夯实,到砖混结构,最后发展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工匠的营建法则的变化;
(8)人的需求:如通风采光的需求;容纳室内锻炼、生活各种活动的尺度要求。

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简化图示

特征转变与具体的影响因素
      上图得出了各类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图中的关系放在时间轴上可以发现,相互之间作用的强弱存在变化。
      图(a)表达的是由天井组织的院落式住宅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图(b)表达的是由廊组织的一条龙式住宅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图(c)表达的是由客厅组织的现代住宅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
      在图(a)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对原型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且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通过产业经济、营造技术、家庭产业等共同影响东阳地区住宅形式以及空间结构。
      在图(b)中,可以发现政治因素在这一期间影响力增加,通过经济以及土地政策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住宅的形式及空间结构。同时外来的新价值观念,结合旧有的价值观念,两者融合刺激转变出新的原型。传统的价值观念对家庭及生活使用的影响变弱,取而代之的是由于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产业以及经济对住宅空间的影响逐渐增大,产业的发展首先影响的是社会组织关系,进而影响到家庭及生活使用。
      在图(c)中,新产生的空间与形式观念,主导着影响了住宅的形式与空间结构,旧有的形式与空间观念逐步被放弃。因为生活技术的发展,自然条件(包括气候与地形)的约束变得十分微弱,唯有土地资源的限制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凸显出来,它结合土地政策,通过影响宅基地的尺度大小来影响住宅的形式与空间结构。同时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竖向高度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加上材料的更新,集中对住宅的形式与空间结构产生着影响。
从图17的三个图表中,可以发现在影响因素关系的变化过程中,形式与空间结构相对应的做出了调整。开始时传统文化原型在自然环境与传统产业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外形首先被改变,后传播而来的价值观念融合传统的价值观念,不适应的部分被淘汰,后期加之人口与土地的压力,以及政治政策的影响,进一步促使传统的价值观念消失。
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变化

      下图从整体上表达了各项影响因素的强弱变化,总体来说,这些变化的背后,一方面某些是政治制度客观主导的,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与新观念的传播。
      引起这些价值观改变的,一是交通设施的发展与完善,二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三是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员定期回乡所带来的新观念,四是近年来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自然,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方式的更新与普及为这些变革提供了基础。
整体而言,价值观念的转变伴随着营造水平与生产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新的空间观念、家庭关系以及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的关系变化

总结
      按照上文得出的形式发展脉络,根据调研的线索,可以大概模拟村落整体的空间形态演变。以白坦村的“上街”地块为例,本研究选取了形式演变发展脉络中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还原每个时间点上本地块中建筑单体的组合类型,同时结合调研过程中所得资料,呈现出当时的地块现状。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文分析的形式与空间结构特征的转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各类特征增强或者减弱、产生或是消失的先后关系)。

      在整个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
      住宅演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院落瓦解的过程:也就是对,天井、廊、轴线、对称、空间相对位置等传统院落特征的逐步放弃的过程;在演变的最早阶段是土地划分方式造成的基地限制变化,然后是产业空间的入驻导致住宅高度方向的发展,最后服务型空间(厨房、浴室、餐厅)的分化与位置由前到后的改变;组织功能空间的主导要素发生着变化,由“井”为主导过度到“廊”为主导,最后发展为“厅”为主导;传统院落空间结构由简到繁再到瓦解,居住建筑的整体面貌从公共性转向私密性。
      在整个演变的过程中,与传统“外形”有关的特征在很早就被改变了,但是他们多半具有很大的韧性,转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技术性空间、服务性质的形式与空间特征是最具有变动性的,象征性的形式与空间关系,例如朝向、轴线、中心性等特征则具有恒久性。
      在本研究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价值观念的力量,传统的价值观念与其他的影响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产生出一个成熟的原型,可以发现东阳地区“十三间”住宅与当时当地的生活使用是高度契合的。新的价值观念随着通讯与交通的发展,迅速的传播到本地,这些外来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当地的条件整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产生的原型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稳定的特点,例如平屋面的流行与消失,生产空间占据居住空间过程中的迁入与迁出,在新建民居中出现的与当地传统格格不入的欧式线脚等等。
      传统民居所奉行的价值观念表现在外表的形式与立面装饰上,现如今所奉行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到空间结构与生活方式之中。传统形式所接收的影响因素,如气候条件与营造技术在今天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口密度、土地压力、政治政策、经济造价等新的限制,传统的非物质的影响因素,如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则被当下新流行的价值观所取代了。在一个新的物质与非物质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中,村落发展与保护人员如何掌握这些各类的因素,塑造稳定而合适的民居形式,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