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复愈,数字再地 ——以大数据策略实现空间自组织
SOCIAL RESTORATION AND DIGITAL RELOCALIZATION — A BIG DATA STRATEGY FOR SPATIAL SELF-ORGANIZATION

首届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获奖作品 
项目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
项目面积: 7.75km2
项目委托: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徐汇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人民政府
城市设计: 408研究小组+
城市顾问: 徐磊青
 
摘要
      本文介绍了408研究小组+在2016年“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中,针对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保护所提出的方案,并藉此强调了研究数据平台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该方案主张复愈而非修复,生长而非生产,提倡从多元主体角度去思考历史风貌区的原真性,推动当下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提出架设“漫步衡复”和“弄堂之声”两大应用平台,通过将大数据融入城市治理来实现城市更新,并力图使数据参与平台与城市自组织与空间代理协调配合,形成可以持续发挥效用的共同体。

关键词
大数据;多元主体;自组织;城市更新;空间代理

项目背景
      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风貌区)位于延安中路以南、重庆南路以西,面 积 逾7km2,是全市保护规模最大、花园式住宅分布最集中、风貌特色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堪称上海城 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2016年,上海市开展“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试图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为城市中待更新地区的转型提供创新性的设计思路。衡复风貌区为此次大赛的其中一处指定片 区,笔者所在的“408研究小组+”选取了这一片区展开研究。
▼衡复风貌区区位图

设计构思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多与城市治理和多元主体博弈相关。已有的研究大多与城市治理相关——尽管其中多为对于还未真正实现的智慧城市的研究。相较而言,基于人类学调研方法将城市信息学维度的数据应用于多元主体博弈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导致许多以城市更新为目标的数据实践未能得到深入应用。在整体保护较为成功的上海,面对存量的风貌区保护与更新这一问题,就地原封不动地保存未必一定是正确的。一方面,由于多元主体协商机制尚未完善,渐进式更新推进受限,产权整合和变更成为了居民自组织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的巨大阻碍;另一方面,尽管土地招拍挂制度形成的经济杠杆使得政府可以大批量地整合地权,但往往会导致驱离式的拆迁和暴力式的增容。
▼里弄现状和存在问题——“生长空间”与“生产空间
      在幅员辽阔而又发展迅速的中国,风貌区保护与古城更新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地王”的区位与落后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符、“求拆”与迫迁的情况并存、违建设施清除与自发性改造交锋。衡复风貌区占据典型的地王区位,继续强调就地原封不动地保存最终会陷入居民过不好、开发商拆不动、保护实践学者也陷入道德困境的怪圈。
      因此,我们提倡复愈而非修复,生长而非生产。只有以多元主体为出发点去思考原真性,才会得出兼顾城市风貌、文化与空间正义的解决方案,使最终被保留下来的社会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那些由数据支撑的作为结构主义实践,如何介入颇具后结构主义语境的多元主体博弈、产权落实中,并在城市治理时避免空间鸿沟、数据鸿沟乃至算法歧视(即由数学分析导致的不公正评价)是另一个亟须明确的问题。而共享平台的出现使缩小其中由数据鸿沟所造成的差异成为可能。目前,我们已经为衡复风貌区建立数据资料库,并面向公众开放。在未来,如果多方力量能够在透明的讨论机制下联结共生,例如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下完成对社会-空间的营造,那么这些数据将切实助力城市治理。城市需要经过累积和生长来形成自组织并完成空间实践。如果把以上问题综合起来思考,我们最终将探索出一条居民自组织的渐进式城市更新之路、一种通过数据平台上下结合的方式,以及一个多方合作的社群网络。

数据处理
      在本方案中,通过赋予数据不同的权重并进行叠加,可以得出改造意愿与优先级、社区公共空间及人居环境评价等信息。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加以计算,可以得到地块中与人口特性和空间特性相关的数据,二者经过加权计算后即可获得社区地块的综合评价值。
数据策略与空间策略

      例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优先级主要依据其空间筛选评分、人因导向综合改造评价及社区公共空间方差值三个数据计算得出。其中,空间筛选评分主要由历史建筑数量、绿地率、文娱/文创/邻里中心数量、空间比例、可达性、人口密度6项指标计算获得;人因导向综合改造评价由人群特征分数和居住条件分数两部分构成,可以通过赋予二者不同的权重来调整优先级;而社区公共空间方差值则代表着不同区域中,影响空间筛选评分的六大要素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大,表示该空间通过改善最短板项目而获得整体显著提升的可能性越大。
数据处理框架

      此外,根据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对小型公共空间周边的居住建筑、绿地等元素进行加权处理,即可获得亟待改造的公共空间的范围。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权重计算,亦可获得步行/骑行环境综合评级、建筑屋顶改造必要性评价等信息。在制定规划策略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公平是一大重要议题。然而,历史风貌区的特殊性和社区主体的多元性,使得这一议题更加棘手。或许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占领所有学科之后,数据和信息上的公平才会是最首要的公平。因此应当保证利用专业而严谨的预处理和计算,将大数据信息如实呈现在数据平台上,以供公众按需取用经过适当可视化的数据。
数据处理
▼大数据可视化
数据主要来源于:衡复片区GIS数据、大众点评数据、安居客房价数据、衡复片区自行车骑行评价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包括人居环境)、空间句法、空间比例与尺度分析数据等。数据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重叠加可以得到改造的优先级、可能的居民改造意愿评级、社区公共空间及人居环境评价及缺项等图层。

▼基于社区中心性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挑选,得到的在不同目的、不同价值的情况下,对公共空间改造
优先级的图示。

平台架构
      我们计划开发两款应用平台——“漫步衡复”和“弄堂之声”。“漫步衡复”服务于衡复风貌区游客,以提供旅游资讯为主。“弄堂之声”则旨在为衡复风貌区原住民提供信息沟通平台及申请改造建设的渠道。
▼弄堂之声 / 漫步衡复APP架构 

     经过数据处理获得的改造优先级数据将被主要运用于“弄堂之声”平台中的“自宅报建”和“公共设施”版块,为居民选取新建和改造目标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审核报批的政府部门提供批复和指导依据。而作为信息点(POI)数据之一的空间评价数据,则为 “弄堂之声”平台中 “便民查询”“社区活动” 及“ 公共设施” 下的“ 社区项目”“片区项目”版块,以及“漫步衡复”平台提供支持,包括通过网络分析计算优化路径选择等,主要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可供使用者获取的社区资讯。
▼部分功能页UI
      我们建议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大数据,专业团队架设应用程序共享平台、处理数据,并给出专业性建议和建设方案,最终由衡复风貌区社区自组织等多方力量完成改造和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很可能会派生出新的公共服务产品与空间产品,抑或是新的社会-空间关系。在数据赋权的前提下,行动网络的社会关系将经历再生产与再组构,通过应用程序平台这一实践途径,数据被赋予针对规划核心问题的行动力,并衍生出将新的关系重新投射到建成环境的相关实践之中。
▼“弄堂之声”APP中的供选改造建议


结语
      此次尝试意在突破原有的大数据研究范式,厘清从数据研究迈向社会-空间实践的难点与可行性,并提出以数据促进自组织更新、技术赋权社会民主、自下而上地影响规划实践的新途径。这意味着大数据以科学谨慎又颇具批判性行动主义的角色,参与到城市更新乃至规划的核心过程之中。我们期待实现技术变革对人类的赋权,亦试图借助数据唤起规划师和设计师对自身角色定位和空间潜力的重新思考。